@
LaTero 除开一些非常明显的个人政治观点,你的论据十分有待商榷:
1.你可以拿任何浏览器做对比,但是拿 Brave 做对比就显得非常奇怪。Brave 在 2020 年以及这之后中爆出过几次重大隐私丑闻,特别是 2020 年时被推上用户揭露在浏览器代码中直接插入推荐码到如币安在内的指定的加密货币平台,在大量用户 backlash 后 CEO 才遮遮掩掩出来道歉; Brave 的广告替代品 Brave Rewards 也一直有大量隐私上的争议; 2023 上更是发生了为了推广内置付费 VPN 在用户电脑上强制自动启用 VPN 的问题。抛开以上问题不谈,就算按照你的观点来看 Brave 在默认无后台 backdoor 状态下对用户隐私更严格。但这也并不意味着 Firefox 的隐私保护“很差”,譬如一些标准隐私保护功能「增强型追踪保护」、「容器标签页」和「 DNS-over-HTTPS 」,reddit 上 Brave 也有用户报告在开启 DNS-over-HTTPS 后在开启 vpn 情况下仍会泄漏本地请求 ip 。
2. 其次,Mozilla 的对比并非毫无根据地贬低 Brave ,而是指出 Brave 默认阻止某些追踪器可能会破坏网站功能。这种说法是事实——一些激进隐私设置确实会导致部分网站加载失败或出现排版混乱。Safari/Webkit 的 ITP 对 cookie 处理的负面影响就是个很明显的案例。
3. 兼容性和内核问题是两回事。Brave 使用 Chromium ,所以在 Google Chrome 霸权下它拥有更好的兼容性,这是事实,但这不意味着 Firefox 就会有很多兼容性问题,只是某些网站对 Chromium 优化多。这是整个互联网生态的结构性问题,而不是说 Firefox 应该放弃 Gecko 去用 Chromium 。
4. 隐私设置“谁更简单”是个很见仁见智的问题。Firefox 的隐私界面以分级方式呈现(标准、严格、自定义),用户也可以 argue 说这看起来逻辑清晰。Brave 的设置何来“更好”?再者说两者“几乎完全一样”怎么能体现这种优势?
5. 关于 Mozilla 资金与 DEI 的指控更显得很川粉味十足,Mozilla 的资金来源和分配你都可以在公开的详细的财务报告上看到的,绝大多数收入(超过 90%)来自搜索引擎合作(如 Google ),而非“天天乞讨”式的捐赠。Mozilla 的捐赠收入远低于 Brave 。在美国,DEI 是主流互联网企业和技术组织的标准文化建构方式。就算不考虑美国语境,Mozilla 作为一家国际性非营利组织,用常识思考倡导包容性和多样性是行业常态,互联网企业里的大量少数族裔特别是亚裔也是这一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很难说所有投入 DEI 的预算都“没有用于软件开发”,而是作为组织治理的一部分存在 DEI 的预算并不证明这个组织有什么光明会或者其他阴谋论存在。除 Mozilla 外,Google 、Microsoft 、Apple 等也都大力推行 DEI 。所有这些公司都在搞 DEI 而不进行软件开发吗?那么搞 DEI 的 OpenAI 可能也完全开发不出 ChatGPT 了。
6.根本上“搞政治运动”类似于一种右翼阴谋论式的污名化。Mozilla 支持开放网络、反对审查、倡导用户权益的确带有一定的政治性,但作为数字自由与隐私权的涵盖范围,很难讲这是所谓“搞 woke 的政治运动”。作为一个非盈利基金会,非营利的本质就决定它如果不是为了利润的话,它本职工作就是倡导开放网络环境。
7.关于 Mozilla 歧视非 Woke 者、Mozilla 并没有在技术或社区上歧视东亚人:其产品和文档长期对有中文、日文、韩文等本地化的良好。如果你说“两种性别”的话 Mozilla 就要封你号的说法完全没有根据。归根结底倡导包容 ≠ 迫害异见:支持多样性和包容性并不是惩罚不同意见者。反对仇恨言论或歧视性行为和歧视特定文化完全不同。
8. 关于审查、TOS 政策与“恶意”组织上,任何读了“We need more than deplatforming” 的博客原文的人应该都能看出原文并不是在鼓吹暴力或极权,而是指出社交平台需要对虚假信息有更多责任,包括透明度、算法调整等。这是对平台责任的探讨,而不是鼓励审查一切。你提到的服务条款中的“禁止违法用途”是标准表述:所有主流软件(包括 Chrome 、Edge 、Safari )都在 TOS 中写有“禁止将软件用于非法用途”,这主要是为了法律免责。你在美国写一个软件,要对用户的违法行为免责,就得写这句话。
9. 禁止“暴力内容”是泛指滥用,不会执行到 Steam 游戏:条款中如有涉及色情、暴力等措辞,指的是用于托管、传播等场景,而不是用户访问普通网站。Firefox 不会因为你玩了个 GTA5 就禁你账号。这种说法不会显得荒谬吗?而且用常识的使用经验就知道,使用 Firefox 不需要账号,也不会“封你”:Mozilla 并没有强制账号机制,Firefox 浏览器也并不会远程禁用用户,所谓“封你号”、“限制使用”的设想很像某些场域里一种荒谬逃出来的臆测。
Mozilla 或 Firefox 当然存在一些组织管理上的大机构/公司病,但你的观点很多建立在片面事实、误读条款、对 DEI 或美国社会政治现象的不满上,而不是对产品本身的客观评价。推进对社会议题的关注是一种公民社会里每个组织/个人的某种基本道德责任,因此相较之下,Mozilla 可能算是开源界为数不多仍在努力致力于透明度的重要浏览器开发组织之一,也是在商业公司的浏览引擎中硕果仅存的第三选项。Firefox 至今仍是很大部分 Linux 发行版的默认浏览器,且 Firefox 的根源 Gecko 引擎也在 Linux 里有大量运用,比如著名的邮件客户端 Thunderbird 。更不要说 Gecko 的其他诸多衍生应用比如 Tor 的洋葱浏览器就是 FF ESR 改的,还有著名的开源文献管理器 Zotero 也是基于 FF 建构的。
更深远的是,作为当年 IE 的挑战者 Netscape Navigator 的后代,Gecko 本身就起源于民间社区驱动的开源开发计划,Mozilla 这个名字就是为了纪念网景给 Netscape Navigator 的开发代码。很多老程序员哪怕不那么常用 Firefox 了,至今仍然有在电脑上下载一个 Firefox 的习惯。思考下微软和 IE 的经历,一个只有 Google 和 Chromium 主导的互联网,哪怕对 Google 和 Chrome 自己来说,也并不见得健康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