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楼了就没有从业者和有出版经验的人出现?
2011 年本人推荐了三本书给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编辑, 之后一并参加了审校工作.
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275375/加上对手图灵社引进的蚁书(得名参见原版封面, 链接是中文版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4749842/ ), 这四本个人认为是日文引进翻译的高峰, 再想再碰上原书, 出版社和翻译审校达到如此水准的组合相当困难了. debug hacks 可能不适合某些人, 但另外三本则普遍性非常强, 无脑的买下来也不会错的.
出版业业内的标准是行外人所不了解的, 即便偶参与了三次也是一样. 楼主指出的问题, 保留原文可能触及了不明的业内标准. 第一次出现加附注会增加工作量, 附注加多了会严重影响对页码, 观感也不好. 加上不完美的翻译并不属于编辑认为的错误, 俗话讲就是 KPI 和这没有关系, 也就更谈不上所谓的负责. 所以结果能达到什么程度完全看水平和良心.
"信达雅"是翻译的最高目标, 但单独挑出"信"这一点是普遍原则. 楼主的这种问题, 审校一本偶就能找出一百个以上, 当然如果漏掉了哪个, 观感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如果楼主想提高国内翻译书整体的质量, 可以参考偶当年的做法, 与可靠的编辑保持好关系, 给出版社推荐有赚钱可能性的书, 然后个人还需要冒着出版社没有审校支出预算的风险把事情完成(其实偶没有遇到这种事情, your mileage may vary). 对于翻译不良的国内出版社其实没有什么办法, 把嘴炮要对准原著出版社, 抱怨的人多一些而且没有卖掉系列版权的话可能还是有一定回旋余地的.
这种事情还是不讲 you can you up 比较好, 你真的看到更多黑暗面, 态度可能就又不一样了. 偶经历的翻译过程, 哪怕译者本人不是一等的(对不起), 但可贵的是确实达成了互信, 产出了一流的, 可以说是难以逾越的成果. 出版经过接近 5 年, 偶有写几十行代码就能改善一个重要瓶颈, 创造审校收入 1000 倍以上价值的能力之后, 还是会觉得这个经历是非常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