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esismal @
banjintaohua @
MossFox 哈哈哈,挺意外的,自然语言确实很有意思,一段比较随意的对话,也能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从而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我最初的回复,**主旨只在于简单解释 TS 团队移植 TS 编译器的技术选型,最终选 Go 而非其他语言的理由,是它在“移植而非重写”这个前提下最符合需求,而非其他方面的因素**。
之所以先提到语言层面,是因为前面有人提到了 C# 和 C++,但此处并没有进行正面/负面评价,更没有比较优劣高下之意,正因为我不想讨论这一点以避免语言之争,才转而把重点放在了“最符合需求/最合适/匹配度最高”上面(包括官方的解释中,也不存在对语言本身的褒贬,而是重点说明为什么合适或不合适,我也正是这样做的),再加上后面还详细列举了 Go 在移植这个前提下符合需求的几点,来给不理解为什么选 Go 的人讲此次技术选型的合理性。
所以我觉得,其实哪怕非要说是否存在对语言的评价,一般人看完之后也都会觉得这是在认可 Go 足够优秀,而不是所谓的“暗贬”。
正如 banjintaohua 和 lesismal 所说,“不是因为 Go 在语言层面有多优秀” 既可以理解为 “尽管 Go 很优秀,但并非是因为它的优秀”,也可以理解为 “Go 本来就没有多么优秀”。如果仅仅着眼于这半句话,就只能取决于读者如何解读它了;然而这只是半句话而已,在整句话中的作用只是为了铺垫,同时引出后面的重点,**它并非重点本身**;再结合整个回复来看,其实是符合 banjintaohua 所理解的那种含义的。
比较有趣的是,倘若说到“言下之意”,从目前为止的对话来看,反而是 lesismal 老哥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立场,把对 Go 的态度一分为二,非褒即贬,并把我放在了对立面,上来就直接把我打成了质疑贬低 Go 的那类人(冤枉啊我,挠头)。为什么说是“那类人”而不是“那个人”呢?因为他的回复里用的不是“你”,而是“你们/你们这些人”…那么哪来的“你们这些人”呢?刚好后续的回复中,他提到了“之前讨论 typescript-go 的帖子很多人都是这种暗贬的措辞”,同时还谈到了心理学和潜意识。
我不清楚之前讨论 typescript-go 的帖子是什么样,但显然他有种(对我来说莫名其妙的)潜意识里的偏见,先入为主地认为我也像“很多人”一样在“暗贬” Go ,所以才会有了上面列举的第二种解读,并且因此有了情绪化的表达;反过来,如果潜意识里觉得我是在夸 Go ,则会有第一种解读;而如果没有任何预设立场和潜意识作祟,在读完整个回复后,也应该是第一种解读才对,banjintaohua 就像 一样。
可惜的是,正是因为 lesismal 老哥带有预设立场,潜意识里觉得没有直接明确肯定 Go 的人,都是在明里暗里地否定 Go ,掉进了这种由潜意识导致的注意力误区,才会抓住“措辞”这一点不放,**断章取义地过度解读那半句话, 而没有结合语境来理解整个回复,造成了不必要的误会**。
但既然已经提及此处,不妨就“措辞”这个话题稍作展开:
> 1. “不是因为 Go 在语言层面有多优秀”
> 2. “不是因为 Go 在语言层面的优秀”
这两句对比下来,前者如上所述存在两种解读方式;后者则是非常明确的正面评价了;而我**为了避免语言之争,原本是没有评价比较之意的**,所以后者并不合适。
> 1 里面“有多优秀”的这个“有”字,加上前面的“不是”,隐含了对 Go 优秀的质疑。
同时,这个说法有点牵强,“不是”否定的是由“因为”引导的整个子句,而不单单是“优秀”二字,或者将“有多优秀”换成“如何优秀”“怎样优秀”等等,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提供的信息量并不足以直接解释为“不够优秀”的贬低,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才能辨别。
至于 lesismal 老哥为了类比而举的例子,我也觉得不恰当,因为如果较真起来的话,那个例子中有个关键的“措辞”,那就是后面的“罢了”,其语意跟“只是”是一样的,类似的还有“不过”“而已”等等。这个非常微妙的结尾有种强行将人进一步引导向第二种解读的感觉,哪怕它看上去是“不是…而是…”的句子结构,但读起来意思更接近于“不是…只是…”。更不用说为了突出这种情绪上的落差,还专门补充了一些特定背景,且指定视角为“你”,让人有代入感。
我也可以像模仿 lesismal 老哥的造句那样再举另一例,但不附加任何背景,也比较中立:
1. “选小明来做班长,不是因为他在成绩方面有多优秀,而是他的性格品行适合担任这份职务”
2. “选小明来做班长,不是因为他在成绩方面有多优秀,而是他的性格品行适合担任这份职务罢了”
再将这个例子跟老哥的例子做对比,给人的感觉是不是完全不同呢?再进一步,同样是在一群人中选择了某个人,这句话是由其他曾竞选过班长但失败了的小红/小亮/小刚来说,还是由最终任命小明为班长的老师来说,句子中的主体“小明”是他人还是听者“你”,给人的感觉又是各不同的,这是**视角不同带来的感受上的差异**。
而实际上原文中讨论的主体是编程语言这样的技术/工具,而非活生生有意识有情绪的人;**技术讨论中不存在且不应存在情绪/感受上的暗示,也不应该代入到某一特定技术/语言的视角/立场中去**。
话又说回来,退一万步讲,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咬文嚼字,专门揪住说者都不曾留意过的一点细节不放,却视整体重点而不见。毕竟这只是论坛水贴,一种非常轻松随意的技术交流,而非严肃到值得如此上纲上线的专业论文写作或学术研究报告;大家也既非汉语言文学博士,亦非编程语言专家。
老哥较真求是的本意也是好的,可以理解,但大概没意识到自己在潜意识里,其实是代入到了 Go 的视角后来看待其他语言和使用者的,因此有点迷失了方向,没找准发力的那个点,结果误伤了友军,让人觉得“敏感应激”,**还使得讨论的重心,从原本的工程上的技术选型决策,最终变成了 Go 语言声誉保卫战,离题千里,差矣**。
可能其他看客会觉得这俩人写这么大段废话,属于闲得蛋疼很无聊。但看老哥回复得这么认真,我这牛劲也上来了 XD 。最终目的也不过是为了**增进理解、消除误会、达成共识**。可能有分析得不到位或欠妥之处,无论如何这个过程还是挺有意思的。
最后感谢阅读我这一时兴起的长篇大论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