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文史哲知识学不会,再也不能怪外部环境,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了。

3 天前
 imaxwell
最近读古书经典有感。
以前觉得高不可攀的古文言文和医古文,现在借助 ai+搜索可以找到名家或是专业人士的专业解读。两相对照大部分已经可以看懂,如果依然看不懂,再追加如下的的提示词丢给 deepseek 或者同等水平的 ai——
"请先对原文直译,再说人话给外行扫盲以下这些信息:"

基本上只要肯刨根问底,再结合实践出真知,没有什么搞不懂的了。
理工类的不好说。因为以前遇到过奥数金牌得主他也有感觉很烧脑的数学问题,可能不是光靠解释就能够懂。
1704 次点击
所在节点    阅读
23 条回复
imaxwell
2 天前
@Hayashikawa 您说的很有道理。信息蕴含在变化之中。这些不同的版本背后有一些是无意,有些是有意的处理。搞清楚来龙去脉相当于做了历史的穿越者和侦探,这个跟学文史哲表面知识,相当于又是另一门学问了。
atuocn
2 天前
#10

没读过伤寒论哈。就是不太明白”这些大家能研究一辈子都不敢说研究透“,研究透是啥意思。

一本欧几里得,不知道作为通常意义上的认知是研究透了么。现在欧式几何已经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内容的,初中生能掌握基本原理,概念。能应用上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当然,学术界上千年来还是不断发展。从公设体系,发展出黎曼几何,希尔伯特几何。从这个意义出发,确实没研究透。

所以#10 说的,没研究透伤寒论,是哪一种研究透。是完善了伤寒论,给出了更坚实的基础;还是重新审视,发展出新的理论和工具;还是把应用做好,做普及,形成大众可靠的常识或者象电力、机械一样惠及日常生活?
imaxwell
2 天前
@atuocn "《伤寒论》到底牛在哪?"这篇公众号文章的片段可以窥见一斑——
四、为什么说“学中医先学伤寒论”?  

1. 治病如解数学题:给出明确公式(如“发热+怕冷+不出汗=麻黄汤”)  

2. 安全系数高:按六经分类用药,就像 GPS 导航,新手也不容易“翻车”  

3. 万能钥匙属性:感冒、肺炎用它能治,湿疹、失眠也能用它思路调理  

对比现代医学:  
西药:1 种药治 1 种病(如奥司他韦专治流感)  
伤寒论:1 个方子能治 20 种病(如小柴胡汤既能治发烧,又能调月经)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yangjunhui.monster/t/1130948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