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哩哔哩追踪后续

2024-01-21 09:45:35 +08:00
 giveafxxk
前情提要 https://yangjunhui.monster/t/1010303

问了朋友,他说有可能是通过 DRM ID 来追踪,后来了解到这个 DRM ID 在同设备、同包名情况下是相同的,包名改变 DRM ID 也改变。

于是我用 MT 管理器为哔哩哔哩安装包 A 制作了一个改变包名的安装包 B ,结果发现,A 、B 安装后并不会互相同步浏览记录。但是主空间的 A 会与工作空间的 A 同步浏览记录,主空间的 B 会与工作空间的 B 同步浏览记录。所以进一步验证了我朋友的猜测。(工作空间是 Insular 炼妖壶开出来的)

晚点可能会放视频,现在暂时没空录😂
10760 次点击
所在节点    信息安全
18 条回复
Ga2en
2024-01-21 09:47:35 +08:00
多种多样的追踪方式。。。。起码初衷应该是管理版权用。可惜
zpxshl
2024-01-21 10:39:00 +08:00
android id 也是同包名相同,为什么不怀疑是它呢。
giveafxxk
2024-01-21 10:47:52 +08:00
@zpxshl Android ID 是同签名相同,不同签名则不同。那这样也没法验证到底是哪个了,因为改包名后签名也变了😂 要 root 才能保证包名修改后签名不变仍能安装,我还没 root 。懒得测了😂
cairnechen
2024-01-21 11:07:07 +08:00
/t/456460

搞这么复杂,iOS 直接用 keychain
giveafxxk
2024-01-21 11:29:28 +08:00
@zpxshl 啊,我想出方法验证了,我用 MT 管理器自签了两个相同签名但包名不同的哔哩哔哩,它们没有互相同步浏览记录,所以可以得出结论不是通过 Android ID 而是通过 DRM ID
giveafxxk
2024-01-21 11:30:31 +08:00
@cairnechen keychain 还可以这么用的啊?
BeiChuanAlex
2024-01-21 12:20:22 +08:00
你无论如何都逃脱不了监控,很早之前大数据就有 ID Mapping ,现在不知道发展到什么阶段了,无论你怎么换,只要能关联,做成图,就可以定位你,只不过要看你的价值大小罢了。
FrankAdler
2024-01-21 12:43:31 +08:00
结论就是,只要能确定唯一性,就会被用来当作设备标识,很正常了。我本身工作接触到广告较多,有意思的是,DRM ID 几乎没有碰到哪家广告平台在用。
drymonfidelia
2024-01-21 13:17:53 +08:00
@FrankAdler 因为不能跨应用追踪,只适合风控不适合广告 我做风控的知道很多风控组件都在 DRM ID 作为一个因素追踪用户,例如国外的 akamai bmp
sampeng
2024-01-21 13:37:55 +08:00
真无所谓,只要不是输入法跟踪,随便他们怎么搞。我的信息不值钱
sampeng
2024-01-21 13:42:01 +08:00
而且作为研发,你要没有唯一标识还是个挺麻烦的事,有些需求就得唯一标识来搞。
snugness
2024-01-21 20:24:07 +08:00
佩服佩服,这样都查到了,我晚点也试一下。
BEza5k2j7yew0VN9
2024-01-21 21:41:09 +08:00
jim9606
2024-01-21 23:31:50 +08:00
查到的资料说 Media DRM ID 是可以通过恢复出厂设置重置的,而且唯一性也跟包签名关联,所以用起来应该跟 Android ID 差不多,至少按 Google 的理解,Android ID 属于可重置标识符。

https://zhuanlan.zhihu.com/p/510133808

所以就是 Widewine 的设计缺陷,没有针对多用户做隔离?
jim9606
2024-01-21 23:39:50 +08:00
另外,不清楚会不会有邪门歪道读到 SIM 卡的标识符,因为我发现移动和包 app 并没有申请授权就读到了 USIM 卡的 SEID (我这是那种支持门禁公交卡的超级 SIM 卡,普通 USIM 好像没这功能)。

还有一种手段是利用入侵运营商的快速认证 sdk ,反正我觉得现在的 sdk 接入的授权界面好像是依赖人工审核的,好像可以忽悠过去。 @FrankAdler 有这可能吗?
AItsuki
2024-01-22 01:14:11 +08:00
1. android id 根据 app 签名,手机账户
2. drm id 根据包名
3. gsf id 根据 google 服务框架(手机装了 google 服务就有)
4. google aaid (所及装了 google 服务就有)
5. 国内的 oaid (不明,没用过)

剩下的还有一些黑科技这里就不列举了,不稳定,而且依赖后端。
lisxour
2024-01-22 09:22:25 +08:00
@AItsuki webview 指纹
FrankAdler
2024-01-22 09:41:39 +08:00
@jim9606 知识盲区了

这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优化的页面(即为了让你能够在 Google 搜索结果里秒开这个页面),如果你希望参与 V2EX 社区的讨论,你可以继续到 V2EX 上打开本讨论主题的完整版本。

https://yangjunhui.monster/t/1010369

V2EX 是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是一个分享自己正在做的有趣事物、交流想法,可以遇见新朋友甚至新机会的地方。

V2EX is a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creative people.

© 2021 V2EX